神经根颈椎病的症状

神经根颈椎病的症状

云南(中德)骨科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神经根性颈椎病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及手指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总称。

颈椎病中神经根性颈椎病发病率最高,为50%~60%,中老年人多见,在目前看来,青少年群体当中也有不少人发病,性别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不少病人有头颈部外伤史或“反复落枕”史。外伤可诱发颈椎病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这种颈椎病多为多发,病程长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病程,拖延时间长,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等,一般起病缓慢,但外伤、劳累、风寒、枕头和卧姿不当常为其诱发因素。>>更多诱发因素,请点击了解

常见症状如下:

timg (3)


1.麻木

麻木和疼痛的部位往往相同,常常伴随出现,多数出现在手指和前臂;麻木程度不同,有的仅有指尖发胀、麻木,严重患者可能在手、前臂、上臂、肩背和头颈部均会出现麻木感;颈部突然活动可加剧麻木感,有的患者可出现夜间加剧现象;麻木的同时常常伴有肢体的酸困不适等症状。

2.疼痛

疼痛反复发作部位主要位于颈项、颈背、头部、肩背、上肢和手部,多为钝痛、灼痛、酸痛,或隐隐作痛,或呈触电样串痛;个别急性发作的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以致患者坐卧不安、日夜不眠;咳嗽、打喷嚏、大便、深呼吸以及颈部疲劳,均可加重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部痛或乳房痛等症状。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颈项部酸痛、发僵,背部有重物压迫感等症状;伴有植物神经和血管分布不全者可出现手及上臂发凉发热、皮肤潮湿、潮红、苍白、发绀或肿胀,以及指尖无光泽、出现变形等。


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神经根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因素:颈椎因为退行性病理变化,在病程较长时,病人的颈椎容易引起颈椎骨质增生,而转变为神经根病变的因素之一,在椎间孔部Luschka关节或关节突部骨质神经根硬膜袖部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病变。神经根可呈扭曲变形,为引起神经根性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2)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颈神经根动脉是一根营养动脉,可以因为Luschka关节产生肌赘或患椎的旋转和后移,而使椎间孔横径变小,使其神经根前面的前根动脉受压,这样,因为神经根的缺血性病变而出现症状。

(3)患椎移位:因为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劳损,常可促使一部分颈椎失去其稳定性。颈、肩部肌肉部组织损伤,导致双侧软组织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颈椎发生移位,临床上常见患者颈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因而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4)颈部前斜角肌痉挛:前斜角肌收缩时,位于前、中斜角甩间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脉受压,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症状,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感,上肢皮温较低,并因为肌肉的痉挛而颈部活动受限。


分型:

脊髓型

1、 脊髓单侧受压:当脊髓单侧受压时,可以出现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综合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髌阵挛或踝阵挛。另外还有触觉及深感觉的障碍。对侧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障碍的分布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由于对侧的运动束及本体感觉束尚属正常,所以,该侧的运动机能正常。

2、 脊髓双侧受压:早期的症状以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为主;晚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灵活,步行不稳健,卧床不起,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病人有胸、腰部束带感,感觉改变平面与病变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时左右两侧感觉障碍的平面与程度不相符合。有的感觉障碍平面呈多节段性分布。严重的病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与神经根混合型

除脊髓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以外,尚有颈神经根的症状,如肩、颈痛,上肢麻木或跳痛,肌肉萎缩,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手指感觉减退。

交感神经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状,同时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症状。

椎动脉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状合并有椎动脉受刺激的症状。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各种有针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尤以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有效。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疗效,但应轻柔,切忌因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不宜选用推拿。

2.手术疗法

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

(1)经正规非手术疗法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

(2)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疼痛剧烈。

(3)虽非手术疗法有效,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术式以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为宜,不仅疗效佳,且对颈椎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对伴有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将椎节撑开及固定融合。通过切开小关节达到减压目的的颈后路术式虽有疗效,但因术后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渐为大家所放弃。亦可通过椎板从后方切除或刮除椎体侧后方的骨性致压物,但此种术式难度较大,且易误伤,非有经验者不应选用。>>想了解更多治疗方法,请点击咨询


阅读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