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或不连与脊椎滑脱

腰椎峡部裂或不连与脊椎滑脱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未知

腰椎峡部裂(spondy丨olysis)系指腰椎峡部存在裂隙或骨折后未能连接,而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 系两个脊椎之间发生脱位,主要指峡部裂脊椎向前滑移。》》》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

Killan于1854年首先提出脊椎滑脱的名称。1855年Robert首先指出神经弓的缺陷是此症的基本病变。至1884年Neugebaner提出脊柱滑脱是由于先天性神经弓的缺陷,此后此诊断即被公认。

【病因】

1.先天性

在成人的发生率为6%—11.5%,男女之比为2:1,在女性较易进展成脊椎滑脱。种族因素,在伊努伊特人(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发生率可达54%,而黑人仅2%。

在新生儿未发现有腰椎峡部裂存在,而是儿童在会跑之后发生。身体直立及2足(bipedal)姿势是发生腰椎峡部裂的因素。在不会走的儿童中未发现过,其发生率自6岁的4.4%至18岁的6%,直至成人似乎即稳定,不再增加发生率,故腰椎峡部裂系儿童时期活动致峡部的疲劳骨折未愈合。

》》看十遍,不如咨询一遍,点击咨询更多治疗信息

在儿童及青少年爱体育活动者易于疲劳,特别是腰椎反复过伸者易于发生,如举重、游泳等。在青年运动员发生率为11%,跳舞者有背痛者15%—20%,摔跤运动员达30%,潜水者43%。在这些运动中腰椎反复前挺后伸,增加腰椎峡部应力而发生疲劳骨折。

2.家庭性或遣传性

其原因也是先天性腰椎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但有明显的家庭性,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的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同一家族发病多,如有报道父或母与其子女均有此症。这种病人常伴有其他下腰畸形,如骶裂、L5椎体呈菱形、神经根硬膜囊异常等。

3.疲劳骨折

Cozen(1961)报道2例儿童,于发育过程中发现峡部裂隙。MUiray(1968)、 Wiltse(1962)和Troup(1977)等均认为系峡部疲劳骨折。WUtse(1975)报道观察到17例儿童原先X线片上无峡部裂隙,在参加剧烈运动(除1例外)之后腰痛X线片发现峡部有裂隙,认为是疲劳骨折,其发病年龄于9岁后激增,17例中有5例进展成明显的脊椎滑脱。

对空军人员调查的结果,也支持腰椎峡部裂系疲劳骨折所引起。

调查了:①10—15岁儿童50例。

②医院工作人员100例,其中60%在17—20岁间,二组均未发现有峡部裂隙。

③22—24岁无腰痛、无外伤的飞行学员137例,其腰椎峡部有裂隙的6例,占4.37%。

④26—35岁飞行500h以上无腰痛的飞行员160例,有峡部裂隙的17例,占10.62%。他们还测试了斜位X线片上峡部的高度,无峡部裂的689例中,峡部平均高9.035mm。有峡部裂141例,平均高度为6.824mm。

某医院测址Ls峡部高度,在峡部不连者为9.64mm,在正常者平均高11.5mm。因此认为峡部较细小,可能为发生峡部裂的内在因素,相对细小的峡部,在劳动运动或轻微外伤时,发生劳损骨折,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忽视治疗,致骨折不连接,形成峡部裂。

腰椎峡部疲劳骨折还见于腰椎融合术后,Monticelli与Ascain报道10例腰慨融合上方腰椎峡部发生骨折不连接。观察到1例腰椎峡部不连做腰骶融合术后13年,又发生了1峡部裂隙。以上病例说明腰骶融合术后,脊椎运动的应力上移,集中于融合上位腰椎,使峡部发生疲劳性骨折,骨折不连接,则形成峡部裂。

4.卧床病人

Rosenberg等对143例长期卧床病人进行X线检查,发现腰椎峡部裂与滑脱的发生率,病人年龄11—96岁,平均27岁,疾病主要为脑瘫。正常人群峡部裂与脊椎滑脱的发病率为5.8%。而此143例中无1例有峡部裂或滑脱,与正常人群差异明显,而此组中其他腰椎异常如脊椎裂8.4%,移行椎10.9%,与正常人群相同。此143例中脊椎侧凸49%,椎体高度增加8.4%,为卧床增加,而退行性改变仅2.8%,少于起床活动者,说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是活动人群腰椎疲劳骨折未愈合。

5.创伤性

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可发生骨折。

温馨提醒:云南中德骨科医院是云南省全力专业的三级骨科专科医院,医院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骨科专家,并且为了患者方便咨询,现已开通网上就医渠道,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骨科疾病方面的相关事宜可以直接拨打云南中德骨科医院的免费咨询热线:0871-65311120,也可以咨询在线医生,患者在家中就可以进行疾病的咨询、预约就诊(免费),预约来院不需要再排队挂号,方便就诊。

阅读3897